第72章 經權之變
關燈
小
中
大
暫時解除了房內起火的風險, 王瑯心情頗佳,轉身就去官署傳見從餘姚趕到山陰接受上司審問的餘姚令山遐[1]。
這人官職不高,最終只做到東陽太守, 卻是個歷史名人,常常被作為魏晉地方豪強勢力壓倒中央權力的典型案例提起。
王瑯沒想到自己會代替何充, 親身撞上這起整個中古史上都非常著名的案例, 但她有把握能處理出一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餘姚令河內山遐, 山康公之孫, 山季倫之子?”
她一邊翻開文書, 一邊打量在堂下站立的男子。
僅從外貌上來看,這是個溫潤典雅的年輕人,令人完全想不到他竟是歷史中以施政嚴猛著稱的循吏。
然而細細一想, 他的祖父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名士山濤,在西晉官至司徒,父親是山濤諸子中成就最高的五子山簡, 被認為平雅有父風, 去世前官居征南將軍, 眼前人的形貌氣質完全符合山家家風,反倒是走上循吏路線比較奇怪。
“蘇峻之亂後, 揚州戶籍文書大多焚毀, 丞相遂下令揚州刺史部諸郡縣重修戶籍。彼時家公為會稽內史,此事我知之甚詳, 如今離上次造籍不遠, 山君卻一上任便推行重新檢籍, 未知是何道理?”
東晉特色人口普查被歷史學家稱為土斷, 主要工作是清點人口, 將北方南下的僑民、流民變成編戶, 和當地的南方人一樣用黃紙記錄戶籍,方便官府定期收取賦稅,征發徭役。
整個東晉期間先後進行了四次土斷,最有名也規模最大的一次土斷由桓溫主持,史稱庚戌土斷。
少有人知的是,東晉朝廷進行的第一次土斷嘗試發生於蘇峻之亂後,由從庾亮手中拿回朝政大權的丞相王導主持進行了揚州部的戶籍重造。
桓溫實施土斷之時,是他在北伐之戰中收覆舊都洛陽大勝而歸,威望權力都接近頂點之時,土斷政策收效顯著,從豪強大族手中回收了大量人口,堪稱他在東晉內政上取得的最大功績,為後來的伐燕之戰與淝水之戰奠定了經濟軍事基礎。
而王導一直是一名以柔克剛的政治家,擅長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在弱勢逆境中達到自己的目的。
蘇峻之亂剛結束,他就趁戶籍被毀的機會推行戶籍重造政策,將落在白籍裏不收稅的僑民化為黃籍,潤物細無聲地解決了東晉初年僑置郡縣留下的戶籍混亂問題。
這次重造不僅讓百年後的沈約大為感慨鹹和戶籍的精確詳細,也讓初入司徒府的王瑯刷新了對王導的認識,確認他看似聵聵無為,實際仍是一名手段老辣的高明政治家,東晉政壇當之無愧的棟梁柱石。
不過這些話沒必要說給山遐聽,因此王瑯心中快速閃過了許多想法,表面上仍然不動聲色,等待山遐的答案。
“回稟府君,餘姚本為小縣,吳末已升為大縣,土地廣闊,人口稠密,而登記在籍者不過數千戶,遠少於下官所見。藏戶多則賦稅不豐,倘若朝中加稅,則又逼迫更多人投身豪強或淪為匪賊。下官以為,若欲治理餘姚,當務之急在於檢括逃戶,充實戶籍,並將縣中藏逋亡者繩之以法,以儆效尤。”
山遐回答的姿態有禮有節,既不因為她是女子而有所輕忽,也不因為她是長官而謙遜卑下。見識不能算很高明,但對餘姚首弊判斷正確,為官有志向有擔當,王瑯聽得暗自點頭,覺得他和族人王彪之性情有些相似,或許說得到一起去。
不過王彪之從會稽檢括出三萬餘口逃戶,郡裏一點水花都沒翻起,其中固然有借了桓溫威勢的原因,但著實稱得上能臣幹吏。兩者相較起來,王瑯還是更看好把事情做成功的王彪之。
山遐此人……多少還是欠缺了一些手腕,在東晉這種黑暗的政治環境裏很難成事。
這一點從他的回話也可以看出來——她都已經明說餘姚縣新造的戶籍是她父親王舒任期內所留,經過她父親認可,他竟然直言不諱地聲稱戶籍嚴重不實,換一個私心重的長官,他這餘姚令是別想當下去了。
王瑯合上文書,神色淡淡:“官藏戶籍為家公所核,山君出身河內,渡江以後長居建康,此前從未踏足餘姚,何以一眼能看出縣有藏戶?”
山遐抿了抿唇,態度變得謹慎。他性情剛直,但並不是個蠢人。長官不問他檢籍的方法與成果,一上來先問他為什麽要檢籍,接著質疑他檢籍的動機,怎麽看都像已經給他定了罪,現在在套供詞。
“虞家稱山君借檢籍之事聚斂,到任所造官舍系索賄之用,造價遠低於市價,證人證詞在此,山君可以自己看看。”
王瑯一擡手,府吏以托盤接住她手裏的文書,走到山遐面前舉起托盤。
山遐面色微白,拿起文書打開瀏覽。
和現代政府機關建築不會輕易改址不同,三吳會稽一帶的習慣是每任長官不用前任官舍,到任以後自己出資建造或購買新官舍使用。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官員以此收受賄賂或因此遭受構陷的記錄屢見不鮮。
比如唐代楊炎將私宅出售給河南尹作為官署,他的政敵指控河南尹為了討好楊炎,故意高估房屋價格,和市價的差額就是賄金,楊炎是監守自盜。
山遐的情況和楊炎差不多,只不過是把受賄手段從賣宅換成了買宅。
根據虞家指控,山遐在餘姚建造的官舍按土地、用料、工費合計價值萬錢,山遐卻只付了三千,讓市易者自己補足差額。
文書裏條理清晰,證據詳盡,即使是王瑯也挑不出任何破綻。
顯而易見,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利用山遐是不了解餘姚物價的漏洞和他的疏忽大意,構造出他受賄的既成事實。
如今在朝中主政的王導行事寬松,不太管地方官員行賄受賄之事。
比如和王瑯在司徒府做過一段時間同僚的太原王述——他女兒嫁給謝安的弟弟謝萬,現在和王瑯成親戚了——因為家貧請求外任,王導準許,讓他去富縣宛陵做縣令,結果他在任上大肆搜刮,被人告狀告到王導那裏,不法事跡羅列出一千三百多條,王導只是給他寫了一封措辭溫和的勸告信,沒有派人收捕問罪。
當然,王述本身是個奇人,除了做宛陵令期間官聲不好,以後多次出任州府長官,都以為官清廉,政事修明著稱。
也不知道是浪子回頭,還是宛陵縣另有內情。
山遐也是縣令,家世固然不如太原王述,但祖父是三公,父親追贈儀同三司,起點絕對不低,不然也不可能被派到餘姚做縣令。
要知道東晉外強內弱,會稽這種風光秀美離京師又近的膏腴之地,歷來都受士族喜愛,郡內諸縣的縣令一職在官場非常搶手,連吏部都無法做主,有時甚至是皇帝親自任命。
有這樣的背景在,即使山遐真的受賄,在王導主政下也不算什麽大事,完全可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他在縣內推行嚴政峻法,甚至想收捕會稽大姓虞氏的名士虞喜問罪棄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對於文書中羅列的證詞與罪行,山君可有要解釋之處?”
問是這麽問,但王瑯並不認為他有翻案空間。
“官舍造價低於市價是事實,有司論罪我無異議。然而懇請府君讓我留任百日,定能將餘姚縣內所有逋逃挾藏戶口全部清查,然後再對我免官問罪,那樣我雖死無憾。”
不出王瑯所料,這個明白人一看文書就知道自己中了他人設計,沈默片刻之後就下了決斷,不為自己分辨一詞,做出和他銘刻在青史上的那封著名書信差不多的發言。
原本歷史中擔任會稽內史的何充接到他的書信,沒有明著讚同他繼續收捕,而是代替他向朝廷申訴,希望免除他被構陷的罪責。
當時主政的王導沒有同意,將依法辦案的山遐撤職免官,罪當棄市的虞喜優容赦免,成為東晉法紀廢弛的明證。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被陷害免官的山遐之後又重新起覆,被召到朝中擔任武陵王友,官第五品。
這是毋庸置疑的美差,通常只授給門閥大族嫡支子弟,絕無可能外流。
隨後,他被任命為揚州大郡東陽郡太守,這是他的舊上司何充曾經擔任過的官職,同樣屬於東晉的膏腴重鎮,太原王氏的王濛請求這個官職都沒有得到。
所以,他的這次免官到底是對他的處罰還是保護,很難說得清楚。
而他在東陽太守任上一樣為政嚴猛,卻沒有惹出太大反彈或是民變,坐穩了東陽太守的之位,一方面是因為東陽豪強勢力全部加起來也趕不上一個餘姚虞氏,另一方面也能證明他吸取了餘姚令任上的經驗教訓,有所進步。[2]
——這是王瑯準備伸手拉他一把的原因。
作者有話說:
[1]餘姚縣長官《晉書》作“餘姚令”,《資治通鑒》引庾翼書“山遐為餘姚長”,又按《晉令》,“縣千戶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為令;不滿此為長”。本文取餘姚令。
[2]《世說新語》註引《江惇傳》:山遐為東陽,風政嚴苛,多任刑殺,郡內苦之。隱東陽,以仁恕懷物,遐感其德,為微損威猛。
可見他的行事手段在東陽太守任上已經有所改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人官職不高,最終只做到東陽太守, 卻是個歷史名人,常常被作為魏晉地方豪強勢力壓倒中央權力的典型案例提起。
王瑯沒想到自己會代替何充, 親身撞上這起整個中古史上都非常著名的案例, 但她有把握能處理出一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餘姚令河內山遐, 山康公之孫, 山季倫之子?”
她一邊翻開文書, 一邊打量在堂下站立的男子。
僅從外貌上來看,這是個溫潤典雅的年輕人,令人完全想不到他竟是歷史中以施政嚴猛著稱的循吏。
然而細細一想, 他的祖父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名士山濤,在西晉官至司徒,父親是山濤諸子中成就最高的五子山簡, 被認為平雅有父風, 去世前官居征南將軍, 眼前人的形貌氣質完全符合山家家風,反倒是走上循吏路線比較奇怪。
“蘇峻之亂後, 揚州戶籍文書大多焚毀, 丞相遂下令揚州刺史部諸郡縣重修戶籍。彼時家公為會稽內史,此事我知之甚詳, 如今離上次造籍不遠, 山君卻一上任便推行重新檢籍, 未知是何道理?”
東晉特色人口普查被歷史學家稱為土斷, 主要工作是清點人口, 將北方南下的僑民、流民變成編戶, 和當地的南方人一樣用黃紙記錄戶籍,方便官府定期收取賦稅,征發徭役。
整個東晉期間先後進行了四次土斷,最有名也規模最大的一次土斷由桓溫主持,史稱庚戌土斷。
少有人知的是,東晉朝廷進行的第一次土斷嘗試發生於蘇峻之亂後,由從庾亮手中拿回朝政大權的丞相王導主持進行了揚州部的戶籍重造。
桓溫實施土斷之時,是他在北伐之戰中收覆舊都洛陽大勝而歸,威望權力都接近頂點之時,土斷政策收效顯著,從豪強大族手中回收了大量人口,堪稱他在東晉內政上取得的最大功績,為後來的伐燕之戰與淝水之戰奠定了經濟軍事基礎。
而王導一直是一名以柔克剛的政治家,擅長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在弱勢逆境中達到自己的目的。
蘇峻之亂剛結束,他就趁戶籍被毀的機會推行戶籍重造政策,將落在白籍裏不收稅的僑民化為黃籍,潤物細無聲地解決了東晉初年僑置郡縣留下的戶籍混亂問題。
這次重造不僅讓百年後的沈約大為感慨鹹和戶籍的精確詳細,也讓初入司徒府的王瑯刷新了對王導的認識,確認他看似聵聵無為,實際仍是一名手段老辣的高明政治家,東晉政壇當之無愧的棟梁柱石。
不過這些話沒必要說給山遐聽,因此王瑯心中快速閃過了許多想法,表面上仍然不動聲色,等待山遐的答案。
“回稟府君,餘姚本為小縣,吳末已升為大縣,土地廣闊,人口稠密,而登記在籍者不過數千戶,遠少於下官所見。藏戶多則賦稅不豐,倘若朝中加稅,則又逼迫更多人投身豪強或淪為匪賊。下官以為,若欲治理餘姚,當務之急在於檢括逃戶,充實戶籍,並將縣中藏逋亡者繩之以法,以儆效尤。”
山遐回答的姿態有禮有節,既不因為她是女子而有所輕忽,也不因為她是長官而謙遜卑下。見識不能算很高明,但對餘姚首弊判斷正確,為官有志向有擔當,王瑯聽得暗自點頭,覺得他和族人王彪之性情有些相似,或許說得到一起去。
不過王彪之從會稽檢括出三萬餘口逃戶,郡裏一點水花都沒翻起,其中固然有借了桓溫威勢的原因,但著實稱得上能臣幹吏。兩者相較起來,王瑯還是更看好把事情做成功的王彪之。
山遐此人……多少還是欠缺了一些手腕,在東晉這種黑暗的政治環境裏很難成事。
這一點從他的回話也可以看出來——她都已經明說餘姚縣新造的戶籍是她父親王舒任期內所留,經過她父親認可,他竟然直言不諱地聲稱戶籍嚴重不實,換一個私心重的長官,他這餘姚令是別想當下去了。
王瑯合上文書,神色淡淡:“官藏戶籍為家公所核,山君出身河內,渡江以後長居建康,此前從未踏足餘姚,何以一眼能看出縣有藏戶?”
山遐抿了抿唇,態度變得謹慎。他性情剛直,但並不是個蠢人。長官不問他檢籍的方法與成果,一上來先問他為什麽要檢籍,接著質疑他檢籍的動機,怎麽看都像已經給他定了罪,現在在套供詞。
“虞家稱山君借檢籍之事聚斂,到任所造官舍系索賄之用,造價遠低於市價,證人證詞在此,山君可以自己看看。”
王瑯一擡手,府吏以托盤接住她手裏的文書,走到山遐面前舉起托盤。
山遐面色微白,拿起文書打開瀏覽。
和現代政府機關建築不會輕易改址不同,三吳會稽一帶的習慣是每任長官不用前任官舍,到任以後自己出資建造或購買新官舍使用。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官員以此收受賄賂或因此遭受構陷的記錄屢見不鮮。
比如唐代楊炎將私宅出售給河南尹作為官署,他的政敵指控河南尹為了討好楊炎,故意高估房屋價格,和市價的差額就是賄金,楊炎是監守自盜。
山遐的情況和楊炎差不多,只不過是把受賄手段從賣宅換成了買宅。
根據虞家指控,山遐在餘姚建造的官舍按土地、用料、工費合計價值萬錢,山遐卻只付了三千,讓市易者自己補足差額。
文書裏條理清晰,證據詳盡,即使是王瑯也挑不出任何破綻。
顯而易見,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利用山遐是不了解餘姚物價的漏洞和他的疏忽大意,構造出他受賄的既成事實。
如今在朝中主政的王導行事寬松,不太管地方官員行賄受賄之事。
比如和王瑯在司徒府做過一段時間同僚的太原王述——他女兒嫁給謝安的弟弟謝萬,現在和王瑯成親戚了——因為家貧請求外任,王導準許,讓他去富縣宛陵做縣令,結果他在任上大肆搜刮,被人告狀告到王導那裏,不法事跡羅列出一千三百多條,王導只是給他寫了一封措辭溫和的勸告信,沒有派人收捕問罪。
當然,王述本身是個奇人,除了做宛陵令期間官聲不好,以後多次出任州府長官,都以為官清廉,政事修明著稱。
也不知道是浪子回頭,還是宛陵縣另有內情。
山遐也是縣令,家世固然不如太原王述,但祖父是三公,父親追贈儀同三司,起點絕對不低,不然也不可能被派到餘姚做縣令。
要知道東晉外強內弱,會稽這種風光秀美離京師又近的膏腴之地,歷來都受士族喜愛,郡內諸縣的縣令一職在官場非常搶手,連吏部都無法做主,有時甚至是皇帝親自任命。
有這樣的背景在,即使山遐真的受賄,在王導主政下也不算什麽大事,完全可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他在縣內推行嚴政峻法,甚至想收捕會稽大姓虞氏的名士虞喜問罪棄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對於文書中羅列的證詞與罪行,山君可有要解釋之處?”
問是這麽問,但王瑯並不認為他有翻案空間。
“官舍造價低於市價是事實,有司論罪我無異議。然而懇請府君讓我留任百日,定能將餘姚縣內所有逋逃挾藏戶口全部清查,然後再對我免官問罪,那樣我雖死無憾。”
不出王瑯所料,這個明白人一看文書就知道自己中了他人設計,沈默片刻之後就下了決斷,不為自己分辨一詞,做出和他銘刻在青史上的那封著名書信差不多的發言。
原本歷史中擔任會稽內史的何充接到他的書信,沒有明著讚同他繼續收捕,而是代替他向朝廷申訴,希望免除他被構陷的罪責。
當時主政的王導沒有同意,將依法辦案的山遐撤職免官,罪當棄市的虞喜優容赦免,成為東晉法紀廢弛的明證。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被陷害免官的山遐之後又重新起覆,被召到朝中擔任武陵王友,官第五品。
這是毋庸置疑的美差,通常只授給門閥大族嫡支子弟,絕無可能外流。
隨後,他被任命為揚州大郡東陽郡太守,這是他的舊上司何充曾經擔任過的官職,同樣屬於東晉的膏腴重鎮,太原王氏的王濛請求這個官職都沒有得到。
所以,他的這次免官到底是對他的處罰還是保護,很難說得清楚。
而他在東陽太守任上一樣為政嚴猛,卻沒有惹出太大反彈或是民變,坐穩了東陽太守的之位,一方面是因為東陽豪強勢力全部加起來也趕不上一個餘姚虞氏,另一方面也能證明他吸取了餘姚令任上的經驗教訓,有所進步。[2]
——這是王瑯準備伸手拉他一把的原因。
作者有話說:
[1]餘姚縣長官《晉書》作“餘姚令”,《資治通鑒》引庾翼書“山遐為餘姚長”,又按《晉令》,“縣千戶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為令;不滿此為長”。本文取餘姚令。
[2]《世說新語》註引《江惇傳》:山遐為東陽,風政嚴苛,多任刑殺,郡內苦之。隱東陽,以仁恕懷物,遐感其德,為微損威猛。
可見他的行事手段在東陽太守任上已經有所改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